當(dāng)前位置:首頁>>隊伍建設(shè)>>檢察文化
檢察文化
閑話小年祭灶文化
時間:2024-02-04  作者:  新聞來源: 【字號: | |

2024年2月3日《檢察日報》4版

閑話小年祭灶文化

作者 袁文良

2024年2月2日,是癸卯年臘月二十三,即民間所說的“小年”。而小年祭灶,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(fēng)俗,而且在數(shù)千年的發(fā)展演變中,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小年祭灶文化。

西漢戴圣對秦漢以前漢族禮儀著作加以輯錄并編纂而成的《禮記·月令》中記載:“祀灶之禮,設(shè)主于灶徑”,灶徑即灶邊承器之物??梢?,祭灶在秦漢以前就已成例制。對此,西漢劉向整理編寫的《戰(zhàn)國策·趙策》中也記述:“復(fù)滌偵謂衛(wèi)君日:臣嘗夢見灶君?!?/span>

01

唐代詩人羅隱的《送灶》詩中有“一盞清茶一縷煙,灶君皇帝上青天”之名句。由此可見,我國民間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有祭灶之禮,且歷代相沿成習(xí)。不過,古時的小年祭灶,不同地方的日期也不盡相同。自清朝雍正年間開始,每年臘月二十三,皇帝都要到坤寧宮祭神,為了節(jié)省開支,皇帝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。此后,王族、貝勒隨之效仿,都于臘月二十三祭灶,并逐漸傳到民間,祭灶方集中在小年二十三前后。此時,在外做官、經(jīng)商或讀書者,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,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,以求灶神祈福、來年全家平安。

送灶神,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。一家人先到灶房,擺上桌子,向設(shè)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,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,然后在邊上擺好用竹篾扎成的紙馬并供奉上喂牲口的草料。用飴糖供奉灶王爺,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。有的地方,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,邊涂邊說:“好話多說,不好話別說。”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?shù)淖?,讓他別說壞話。唐代古籍《輦下歲時記》中還有“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(即灶王爺)醉酒”的記載。用糖涂完灶王爺?shù)淖旌?,人們便將神像揭下,和紙馬一起點燃,意寓灶王爺升天了。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,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,連同紙馬和草料,點火焚燒,院子被火照得通明,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首。有壯馬,有草料,灶王爺回天庭一定會一路順風(fēng)。

送灶習(xí)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,魯迅先生曾寫有《庚子送灶即事》詩:“只雞膠牙糖,典衣供瓣香。家中無長物,豈獨少黃羊?!辈⒃凇端驮钊章P》一文中進一步記載說:“灶君升天的那日,街上還賣著一種糖,有柑子那么大小,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,然而扁的,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。那就是所謂‘膠牙餳’了。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,粘住他的牙,使他不能調(diào)嘴學(xué)舌,對玉帝說壞話。”

魯迅詩中提到的“黃羊”,典出南朝范曄編著的《后漢書·陰識傳》:“宣帝時,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。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,子方再拜受慶;家有黃羊,因以祀之。自是巳后……至識三世而遂繁昌,故后常以臘日祀灶,而薦黃羊焉。”陰子方看見灶神,殺黃羊祭祀,后來交了好運。從此,殺黃羊祭灶的風(fēng)俗就流傳下來了。

民間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之俗。據(jù)說,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,怕女的祭灶,有男女之嫌。不過,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,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。早在夏代,他已經(jīng)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。但灶王爺?shù)降组L什么樣,到現(xiàn)在也沒搞清楚。有人說,“灶神,著赤衣,狀如美女”??梢灿杏涊d說,灶王爺是一位紅發(fā)獠牙的大神,少女見了,害怕還來不及,又怎么會有男女之嫌呢?可見,這只是一個民俗罷了。

02

臘月二十三,是民間的“小年”,而臘月二十四被看作是灶神回天庭匯報工作的日子,因而家家戶戶都要在“小年”的晚上進行“祭灶”,以求灶神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降吉祥”。

“灶神”,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“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”,故又稱“灶君”“灶王”“灶王爺”“東廚司命”等,專職負責(zé)管理凡間各家灶火。盡管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了祭祀灶神的習(xí)俗,但一直到魏晉以后,灶神才有了姓名。隋杜臺卿《玉燭寶典》引《灶書》稱,“灶神,姓蘇,名吉利,婦名博頰”。唐李賢注引《雜五行書》又稱,“灶神名禪,字子郭,衣黃衣,披發(fā),從灶中出”。顯然,灶神初為女神。而清代的《敬灶全書》則稱:“灶君,姓張,名單,字子郭,當(dāng)屬男神。”而現(xiàn)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,則是一對老夫婦并坐,即灶王爺和灶王奶奶。

“祭灶”時請灶神吃糖,聽起來好聽,真實的用意是以麥芽制成糖把灶神的嘴粘上,防止他見了玉皇大帝說三道四。清人袁枚的《隨園詩話》中收有12歲的謝學(xué)墉寫的《送灶》一詩,對此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:“忽聞爆竹亂書聲,香黍盛盤酒正盈。莫向玉皇言善惡,勸君多食膠牙餳。”民間有人作的《灶君謠》一詩,對人們祭灶的初衷更是表白得一清二楚:“灶糖一盤茶一盞,打發(fā)灶君上青天。天宮見了玉帝面,不當(dāng)言的且莫言?!?/span>

人們重視祭灶,看重的是灶王爺?shù)穆氊?zé)。古籍《敬灶全書中》將灶王的職責(zé)概括為“受一家香火,保一家康泰,察一家善惡,奏一家功過”。宋代詩人范成大的《祭灶詞》對祭灶的習(xí)俗就作了生動的描摹,讀之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:“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云車風(fēng)馬小留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豬頭爛熱雙魚鮮,豆沙甘松粉餌團。男兒酌獻女兒避,酹酒燒錢灶君喜。婢子斗爭君莫聞,貓犬角穢君莫嗔;送君醉飽登天門,杓長杓短勿復(fù)云,乞取利市歸來分。”

不過,這是高貴之家的舉動。至于貧困家庭,平素朝不保夕,挨到小年,仍用不起灶糖,心中不免惴惴不安,但恰逢其時,總是要有所“表示”吧?漢代應(yīng)劭在《風(fēng)俗通·灶神》中記述窮苦人家的祭灶供品是“盛食於盒,盛酒於瓶”,不過其心聲在一首歌謠里得到充分表達:“灶王爺,本姓張,一碗涼水三炷香。今年小子過得苦,明年再請您吃糖?!彼未鷧蚊烧摹都涝钤姟?,則是對生逢亂世、懷才不遇、空有滿腹經(jīng)綸卻窮途潦倒的感嘆:“一碗清湯詩一篇,灶君今日上青天;玉皇若問人間事,亂世文章不值錢。”詩人發(fā)起牢騷來,也是夸張得很啊!

“二十三,糖瓜粘,灶君老爺要上天?!背匀思业淖燔?,灶君被糖粘住嘴,上天就不能反映真實情況。清代詩人周廣業(yè)的《祭灶詩》就對“吃了供奉”的灶神上天后的表現(xiàn)進行了敘述:“膠糖禮灶潔春盤,歸到天庭夜未闌。持奏玉皇盡好事,且將過惡替人瞞。”

03

灶糖是一種麥芽糖,把它抽為長條形的糖棍稱為“關(guān)東糖”,拉制成扁圓形就叫作“糖瓜”或“糖餅”。冬天把它放在屋外,因為天氣嚴寒,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孔,吃起來酥脆香甜,別有風(fēng)味。不過,真正的關(guān)東糖堅硬無比,摔不碎,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,質(zhì)料很重很細,口味稍酸,中間絕沒有蜂窩。糖瓜或糖餅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,中心是空的,皮厚不及半厘米,雖大小不同,但購買時仍然以分量計算,大的糖瓜有重一兩斤的,不過買的人很少。

我國北方民間還有“送行餃子迎風(fēng)面”之說。灶神要于臘月二十四回到天庭匯報工作,因而家家戶戶在前一天都包餃子,給灶神送行。北京地區(qū)還要于二十三晚上給灶王爺、灶王奶奶奉上供品,一般人家擺上幾樣水果糕點,講究的人家還會供上一碗用糯米蒸熟的蓮子八寶飯。山東一些地區(qū)講究吃粘糕或面花。粘糕用黃米、紅棗等為原料,香甜勁道,入口綿軟。面花則是發(fā)面后將面做成各式花樣的造型,蒸熟后特別好吃,只是制作時比較麻煩。

晉東南地區(qū)還流行吃炒玉米的習(xí)俗,民諺有“二十三,不吃炒,大年初一一鍋倒”的說法,人們習(xí)慣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(jié)起來,冰凍成大塊,如此吃起來更加酥脆香甜。而在我國南方,過小年的飲食風(fēng)俗則表現(xiàn)為不同的祭灶方式。如浙江寧波人在臘月二十三晚上要舉行“送灶君”祭禮,即在灶神像前擺上祭灶果、糯米團等特色食品,另用稻草扎馬或用紙折馬,以炒黃豆、清水供之,全家人在年長者帶領(lǐng)下,將想要向玉皇大帝匯報的事項說給灶神,由其轉(zhuǎn)達。

祭禮結(jié)束后要燒掉灶君像及馬,以示灶神騎馬回到了天庭。為使灶神能說甜言蜜語,祭灶果全用甜食,大多做成彩色的膨化食物,另有類似麻花開花的芝麻糖?!皻q時如有水,風(fēng)俗不同天?!痹诮K南京地區(qū),無論貧富,當(dāng)夜要供紅棗湯、元寶糖,燃香燭、放爆竹,俗稱“送灶神”,即送灶神上天宮“言好事,保平安”。

清代詩人查元鼎詩曰:“酬君海外佑行廚,持慣長齋合笑吾。晨夕餐從辛苦得,盆瓶禮不古今殊。鞠躬此日朝天闕,屈指明年返帝都。但祝東南兵燹靜,安排茶灶泛西湖?!睌?shù)千年的祭灶習(xí)俗,早已沒有了祭拜神鬼的迷信成分,而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,寄寓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。